放心医院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子宫肌瘤 > 热点信息 >

银行整合App,会成为一种趋势吗?

文章来源:上海无痛人流医院 2024-02-20

(原标题:银行整合App,会成为一种趋势吗?)

伴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家银行纷纷加大了线上布局动作,以App形式存在的手机银行顺势占据了“C位”。

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有一些银行在对App做加法:从无到有,从有1个到有好几个,排兵布阵;但另一些银行,却在对App做减法,对旗下App开启整合动作,比如,前有平安、光大、浦发、华夏,后有邮储等。

邮储银行近期发布公告称,将从2021年11月17日起停止旗下邮储生活App的注册及支付服务,从 12月22日起停止该App的全部服务,同时关闭下载入口,后续服务将在手机银行App中提供。

“愉见财经”今晚的行业探问是:银行在推进数字化获客及运营的同时,缘何开始对App做起了“减法”?这到底会不会成为一种趋势?

App“加法”:“排兵布阵”抵御外部竞争

一家银行拥有多个手机App,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以工商银行为例,光在PC端官网首页展示出来的App二维码就有工银融e行、工银融e联、工银融e购三种。那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扫描“工银融e行”二维码,出来的是中国工商银行App的下载链接;“工银融e联”的资料则显示,它是一款理财购物类手机软件,涵盖了社交、场景消费、资讯等主要功能;而“工银融e购”为综合电商平台,分个人版与企业版,融商贸信息撮合、商品在线交易、金融增值服务于一体。

再比如建设银行,以应用商店的搜索结果为例,其存在建行生活、建行慧懂你、建行企业银行、龙支付商家版等多个App。从近期品宣方面的动作来看,建行将“建行生活”App作为面向个人用户推广的主要阵地。

表面上看,这套打法恰恰与关闭邮储生活App的邮储银行背道而驰,两者似乎作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

“愉见财经”和业内朋友聊了聊,听说在银行的考量里,对App做“加法”的原因有以下这些:

  1. 在与传统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中,尽管银行也能尝到些甜头,但仍不排除为部分平台“做嫁衣”的情形,因此近年来,银行们不断开启自建场景的步伐,试图摆脱此前的掣肘;
  2. 互联网平台各种服务功能丰富、互动体验有趣的App吸引了用户注意力,由此培养出大批高质量活跃用户。传统银行一是看了眼馋,而是由此产生了危机感,所以试图通过更多的App来“排兵布阵”也好、“赛马机制”也好,总之是撒网来达成用户留存。

App“减法”:“并转集中”提升运营效率

早在2017年,平安银行就率先将手机银行、信用卡、直销银行三大渠道合并,以新口袋银行App推动零售转型。服务要“统一”、“聚焦”,是他们当时做“三合一”时的策略,合并后的新口袋银行月活在当年年底也一跃成为股份制银行第二。

同向的选择,还包括一批银行将直销银行App整合并入手机银行,比如光大、浦发、华夏等。以光大银行为例,其在去年完成App功能“二合一”后,表示致力于将手机银行打造成“财富管理银行核心经营平台”。

结合前文,不难提炼出银行升级举措背后的几点考量:

  1. 明确手机银行的具体定位和发展方向。要知道,之前用户针对银行App的一个重要“槽点”,在于各App之间的定位功能过于同质化,要是一家机构的App之间并没有展现出明显的区分度,那么就容易招致来自用户的质疑——“我为什么要下载两个App呢?好麻烦。”“这两个App都卖理财,不是差不多么?”
  2. 也是解决直销银行产品与银行本身零售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这两者有时候甚至“左右手互搏”。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此前表示,直销银行受制于一些特定因素,这些年发展并不突出,首先产品比较同质化,多数是以理财类产品为主,而借款等产品由于线上风控等体系不足而无法开展;其次直销银行多数是银行内的一个部门负责,互联网基因也比较弱,独立性和权限不足,在银行内部也形成竞争,有些银行曾将其运营外包,但随后也面临着产品合规和合作方风险等问题。
  3. 开放银行思潮下的一站式“金融+生活”,银行将资源集中投入一个App,将其构建成为用户生态圈;此外,也不仅仅只为本行开卡客户提供服务,也以此吸引非本行客户,为其开放更多产品与功能。在开放银行的理念下,旧有经营及服务的边界被打破。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下一步路在何方?

“加法”也好,“减法”也罢,对于银行来说,一个不争的外部事实就是——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然逝去,移动端的用户流量开始逐步见顶。

根据易观千帆最新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全景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用户规模已达10.32亿人,环比增长率从上一年度的9.14%下降到1.67%,并且未来仍可能进一步延续下降的趋势。

从多家银行的最新财报数据来看,用户增长疲软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实,也使得银行不得不直面当下的市场环境,思考未来的线上策略究竟该如何铺开。

从“流量”时代到“留量”时代,从MAU到AUM,银行越来越关注业务发展的质量,以及背后所能产生的实际效益。

手机银行背后承载着银行的人力、科技等各类资源,反映出银行业机构的数字化运营水平,也是其金融科技水平的直接体现,当效益达不到此前的预期,或是在具有“留量”特征的大环境下增长无望时,通过“整合”的手段来精简旗下业务、提升运营效率,就顺理成章成为了银行们的现实之举。

逻辑相似的还有银行的微信公众号,包括订阅号、服务号等。在银行App开启整合路线的同时,一些银行的微信公众号整合也在悄然进行中。与App功能整合有所不同的是,微信公众号的迁移手段相对更加成熟,流程也更加快捷与简便,能够将用户方面的影响尽可能降至最低。

未来,银行在线上渠道方面是不是一定会做“减法”呢?其实也未必,各有各打法。伴随着5G消息以及小程序等轻型端口的开发和升级,银行线上服务生态也在产生一些新的变化。但不论如何,精细化运营已成为银行业机构发展的共识,如何与用户之间产生高效的交互,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业务及产品,将成为“银行留量”下半场的竞争焦点。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愉见财经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咨询电话:17301788135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