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医院

您的当前位置:上海子宫肌瘤 > 热点信息 >

看好中国经济回升 预期政策继续加码

文章来源:上海无痛人流医院 2023-12-18

(原标题:看好中国经济回升 预期政策继续加码)

近期,证券时报发起“时报经济眼:经济学家2023年中国经济展望问卷调查”,受访者包括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知名院校的权威经济学家。希望调查结果有助于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并为下一阶段稳定经济大盘提供决策参考。问卷分别从2023年经济走势研判、经济形势展望、宏观政策预测三个维度共设计16道问题。截至2022年12月26日,共收集到64份答卷。

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对2023年经济基本面、政策面有乐观预期,看好中国经济加速修复。受访者认为,新的一年宏观调控政策料将加码发力,2023年中国经济或将从二季度开始显著恢复,且无需过度担忧通胀压力。2023年应重点关注房地产市场、消费以及企业需求侧的恢复进度,注意应对好外部冲击。

“证券时报经济预期

热度指数”为40.22

本次调查中,本报正式推出“证券时报经济预期热度指数”,以期观察经济学家群体对未来一个季度到半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预期。根据本期问卷调查结果编制形成的2023年一季度“证券时报经济预期热度指数”为40.22,比上季上升 8.31个百分点,但仍位于50荣枯线以下,显示经济学家们虽然对未来一个季度到半年的经济预期有所好转,但普遍预期短期内经济难以快速恢复。

具体来看,有45.31%的受访者预期202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维持在适度水平, 42.19%的受访者认为“偏冷”,9.38%的受访者认为“偏热”,3.13%的受访者认为“过冷”。

随着新冠病毒防控措施持续优化、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配合基数效应对经济数据的支撑,2023年经济企稳回升已成为普遍共识。不过,近期各地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接踵而至,度过此轮病毒感染潮尚需时日,增量政策还未发力见效,经济社会发展动能难以在短期内明显释放。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新冠病毒防控措施优化后经济调整的短暂阵痛在所难免,虽然预计2023年一季度经济或将继续承压,但随着新冠病毒确诊峰值退潮、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在政策的有效呵护和刺激下,市场预期和信心有望修复,下半年或将迎来经济的复苏拐点。

在部分受访者看来,新的一年中国经济显著修复或将从二季度开始。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记者说,新冠病毒流行期之后,预计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加速释放,消费、服务业生产和就业都将会有明显改善。整体判断2023年我国经济走势大概率呈现前低后高。

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同样指出,待天气转暖,广义财政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将继续提升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新冠病毒防控政策调整和居民收入结构性改善引导消费需求深度释放,经济将整体向好发展。

2023年经济增速

预计在5%-6%区间

回顾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经济社会大局整体保持稳定。多数受访者认为,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水平将高于3%。其中,29.69%的受访者预计全年GDP增速将处在3%-3.2%区间,26.56%的受访者认为全年增速有望在3.2%-3.4%区间,还有23.44%的受访者预期全年增速能达到3.4%以上水平。

受诸多超预期因素冲击,2022年全年经济增长与年初的预期目标存在差距。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记者表示,整体来看,全年投资端呈现“基建制造业支撑、房地产拖累加深”的格局;消费端受新冠病毒短期冲击加大导致消费场景受限,企业盈利下降推动失业率上升,进一步降低居民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的影响;出口增速受外需加速放缓和价格支撑减弱影响。

展望2023年,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明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综合研判,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

受访者同样对2023年的经济增速抱有乐观预期。近6成(56.25%)受访者预计2023年GDP增速将处在5%-6%区间,32.81%的受访者认为将在4%-5%区间,另有9.38%的受访者预计2023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6%以上。

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程强向记者指出,从2023年经济运行的宏观条件看,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速有基础、有条件。首先,新冠病毒感染形势、地产对经济的制约程度相对2022年会有减轻。其次,2022年经济增速客观上会形成低基数效应。再次,我国通胀水平可控,稳增长政策空间依旧较大。在落实好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基础上,如果社会心理预期和发展信心能够有效提振,中国经济有望更快走出新冠病毒感染潮、实现超预期修复。

调查还显示,多数受访者对2023年上半年就业和民企投资信心持乐观态度。近7成(67.18%)受访者认为2023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将有所改善;65.62%的受访者预期2023年上半年民间投资信心将有提升。

“随着经济运行恢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秩序恢复正常,2023年就业形势应当比2022年好。”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告诉记者,2023年稳就业的重点还是要想方设法稳增长,其次是想方设法给企业构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尤其是对于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强的中小微企业。

对于民企信心的建立,苏剑还表示,民营企业家信心不是“自来水”,没有开关阀。让企业家群体、老百姓的信心恢复建立,需要给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定心丸”,比如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产权保护体系。

受访者重视需求侧修复

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022年,面对新冠病毒扰动、海外主要经济体衰退等一系列超预期因素,我国宏观政策在加大调控力度的同时,不“大水漫灌”,确保了物价走势平稳可控。

对于2023年上半年可能出现的国内经济风险,过半(56.25%)受访者仍关注国内新冠病毒感染对经济社会活动的扰动。多数受访者同样重视需求侧的修复,担忧房地产市场、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意愿可能恢复缓慢的受访者分别占到全部受访者的56.25%、59.38%、59.38%。

“预计着力扩大内需是2023年经济的重点工作。”高瑞东表示,新的一年将着力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力促内需有效改善。

受访者同样关注来自海外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外部冲击。调查显示,85.94%的受访者认为要关注接下来海外主要经济体出现经济衰退对我国出口的影响,56.25%的受访者关注地缘政治冲突带来负面影响,还有54.69%的受访者强调供应链定向脱钩可能加剧的问题。

温彬称,2023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出口增速放缓。随着发达经济体的连续大幅加息,全球经济正在明显降温,我国出口面临的压力将大于2022年。出口增速放缓将会对一部分制造业投资产生拖累,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就业压力。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还向记者指出,2023年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或低于2022年,且不排除全年持续下探的可能。从历史走势上看,一旦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当月同比进入负值区间,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将持续下行,而2023年PPI当月同比大概率处于负值区间。

此外,对于2023年可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9成(90.63%)受访者认为,下一阶段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在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筑牢金融底线;超7成(73.44%)的受访者认为下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的让利;43.75%的受访者强调,金融业需要进一步支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等经济转型。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陈道富对记者说,新的一年需要关注的金融风险包括中小银行、信托、银行理财等与城投和地方债务风险直接相关的金融风险,以及汇率、债市波动共振等风险。未来5年需要关注的金融风险可能来源于经济领域传递给金融体系的,也可能来源于政策性金融过度扩张带来的功能异化、流动性丧失和市场萎缩等供给侧风险。

受访者对股市高景气度

预期升温

2022年,以注册制为牵引的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日前召开的证监会党委会议认为,我国经济总体回升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影响资本市场运行的基本面因素将显著改善,我国资本市场总体将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调查显示,67.10%的受访者对2023年上半年股市景气度预期中性,且高分组占比较上季度提升21.06%。其中,有53.13%的受访者给2023年上半年的股市景气度打3分(满分5分,分数越高代表景气程度越高),较上季度略微提升4.45%;28.13%的受访者打4分,14.06%的受访者打2分。

证监会党委指出,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不断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有效管控各类风险,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望后市,刘锋认为,如何更有效提升资本市场功能是资本市场将面临的最大问题。要保证入市、交易、再融资、兼并重组、退市等各个环节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将有限的资金通过有效的资本市场机制更多配置给高质量的、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能有效补短板的新经济企业。

调查还显示,7成(71.88%)受访者预期人民币汇率在2023年上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将维持6.8-7.0区间;预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7.0以上水平的受访者占到21.87%。反映出多数受访者认为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势有望保持稳健,进一步贬值的空间不大。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告诉记者,若2023年美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人民币汇率政策调整难度将上升,不仅要持续承受中美利差压力,扰乱货币政策调整节奏,还要关注市场对中美经济前景的预期调整。若2023年美元出现经济衰退期间的避险式上涨,则在美联储宽松周期开启的情况下,中国政策空间也将进一步打开,而全球危机期间中国经济的韧性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管涛看来,不论是哪种预计情形,经济基本面都是2023年汇率政策的核心。2023年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看点,一个是在外需拐点来临之际,能否及时实现经济增长内外动力的切换,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另一个是优化防疫措施和房地产调控,能否有效扩大消费和投资。只要中国经济好,汇率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受访者对未来通胀担忧较小

在2022年,中国物价始终保持温和水平。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2023年上半年我国所承受的通胀压力担忧较小。调查显示,57.81%的受访者指出2023年上半年的通胀压力不大,无需过度担忧。另有21.88%的受访者建议关注接下来猪肉、能源等短期结构性通胀压力。

高瑞东认为,2023年国内通胀读数将整体温和,但服务领域涨价压力较大,表现为服务型结构性通胀。主要在于疫后服务消费修复空间最大,尤其是接触性服务,其需求恢复斜率较快、叠加前期服务业供给主体收缩,供需缺口走阔,将阶段性推动服务价格上涨。

对于大宗商品价格,温彬表示,尽管全球商品价格已进入下降通道,但地缘政治风险、极端天气或灾害都有可能影响全球商品价格,造成巨幅波动。同时,若中国需求复苏较快,也会扰动全球商品。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能源结构调整,也会在中期影响能源成本,特别是新能源相关的有色金属、硅料等价格仍可能保持强势。

此外,在讨论2023年上半年的外部风险问题时,仍有15.63%的受访者强调输入型通胀压力可能加大。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何海峰向记者指出,近期美欧通胀前景有边际改善,但当前通胀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深受能源危机困扰的欧元区,因此遏制通胀仍是美联储和欧央行的首要任务。虽然美联储和欧央行均放缓加息节奏,但这不意味着其紧缩态度就此转向宽松,高通胀、高利率、强势美元持续的时间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受访者建议房地产

稳需求政策加力

2022年,面对房地产市场持续清冷态势,中央与地方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基调下,纷纷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在需求侧积极下调房贷利率,降低税费,在供给侧出台房地产“金融16条”,支持房地产融资“三支箭”先后落地。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房地产市场销售热度的预期有所升温。近6成(59.38%)受访者预计2023年上半年房地产销售热度将小幅提升,较上季度提高25.17%;25%的受访者认为销售热度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近期密集出台的支持房地产市场和行业的各项需求端与供给端政策将逐步释放效能。2023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房地产市场销售有望出现较为明显的回暖势头,销售端、融资端、投资端数据将逐步呈现企稳反弹态势。

在讨论2023年上半年维护房地产市场“三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所需的政策措施方面,84.38%受访者建议进一步下调按揭贷款利率,降低居民还贷成本;79.68%的受访者建议进一步放松限售限购限贷等限制性政策;还有60.94%的受访者建议推出更大力度措施“保交楼”。

刘锋认为,当下,地产销售表现仍弱,政策应更多考虑在需求端发力。改善房地产需求端主要是满足刚需和改善性购买需求、多样化的租赁需求,因此畅通销售的回笼资金主渠道要从租购两侧发力,在贷款利率、首付比例、交易税费、规范租赁市场、保障性住房REITs试点等层面调整优化。

在庞溟看来,房地产需求侧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仍需得到金融积极、稳定、持续的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可继续优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调整限购、限贷、限售、限价等政策,并适时考虑针对刚需群体采取下调首套住宅贷款首付比例、降低房贷利率、有序缩短按揭贷款审批与放款周期、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或以公积金覆盖首付的比例、减免交易税费、提供购房补贴、逐步降低落户标准和购房门槛等差异化支持措施。

看好政策面加码

展望2023年上半年,近9成(87.5%)受访者认为宏观政策的进一步加码发力将是推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主要因素;近8成(79.69%)的受访者相信国内新冠病毒感染形势将不断好转,经济也将随之持续修复;还有42.19%的受访者预计2023年房地产市场将实现边际回暖,带动经济回暖。

2023年的经济工作千头万绪,必须以超常的政策力度应对发展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2023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总的来看,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对于新一年的财政政策,调查显示,87.5%的受访者预计2023年的财政赤字率有望上调,另有67.19%的受访者预计2023年的新增专项债务限额将有所提高。

温彬认为,考虑到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仍较为突出,而可用结余资金相比往年略显不足,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目标将比2022年预算调高0.2个百分点,为3.0%左右,为保持财政可持续和今后应对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2023年的新增专项债规模有望适度调升以支持基建投资增速,预计新增专项债规模约3.8万亿元,发行进度将继续前置。

还有45.31%的受访者预计2023年将增发新一轮特别国债。不过,伍超明指出,特别国债是在特殊时期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而发行的一种国债,不是一种常态化工具。发行特别国债刺激经济亦有副作用,如果用来刺激消费,会提高通胀水平,压缩货币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财政和货币政策难以形成合力。

在展望202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将采取的举措时,75%的受访者相信能看到人民银行出台更多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73.44%的受访者预计央行将在上半年实施新一轮降准;68.75%的受访者认为央行将在上半年下调MLF(中期借贷便利)等政策性利率,以此带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

“2023年上半年降准、降息的概率较大。”伍超明表示,当前海外主要经济体加息进入尾声阶段,对国内货币政策牵制减弱,降准、降息操作对跨境资金流动和国内金融稳定影响有限。而2023年初经济运行还面临新冠病毒感染扰动、外需下行等因素,需要货币政策予以支持。

何海峰认为,货币政策需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2022年12月初央行降准0.25个百分点的力度较市场预期尚有差距,随着2023年货币政策更加精准有力,预计年中适度降准的可能性再次增强,LPR将进一步下调2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或加大下调幅度。

 
咨询电话:17301788135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